消費心理學中,有一個概念叫“損失規(guī)避”。它的意思是,當用戶面對同樣的收益或損失時,損失會讓用戶更難以接受。相比于賺100塊錢,人們更寧愿緊緊揣著這100塊錢,以防它掉了。
損失規(guī)避和風險規(guī)避有什么區(qū)別呢?主要的區(qū)別在于,貨幣收益的用途是取決于之前的經歷,還是對未來的期待。換句話而言,即損失規(guī)避是結合之前的經歷,而考慮錢該怎么用;而風險規(guī)避則是針對將來發(fā)生的情況,提前考慮錢該怎么用才能降低風險。
研究表明,對同一件東西,失去的痛苦,幾乎等于兩倍得到時的快樂。
我們天生就不喜歡損失。無論是錢還是其它物品,我們都厭惡損失。
之前在意大利有一項針對司機的實驗。實驗中加入了游戲化元素,并且有一個評分體系(比如說滿分為20分),司機可以通過完成任務得到相應分數。但如果違反交通法則的,就會被扣掉相應分數(比如說闖紅燈扣6分)。實驗發(fā)現,利用這個心理學小技巧,可以降低司機再次違反交通法則的可能性?;诖?,也有不少國家都采用了這種違例記分制度。
注:有些國家的制度則剛好相反。如果違法交通法規(guī)的,會得到相應分數。相比于扣分,得分實則會加速違法違規(guī)行為的出現。甚至有證據證明,司機之間還互相攀比,看誰得分最高。讓違法行為得分,實則是鼓勵這種行為的發(fā)生!
5. 有了朋友組團, 做事也會更有勁
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健身領域。無法堅持或完成健身計劃,人們一般有3種解釋:第一,認為是責怪健身計劃太難。第二,認為沒有背景音樂來激勵其完成健身任務。第三,認為訓練動作不夠吸引力,沒人想做或者想看這些訓練動作。但真正的原因,其實在于堅持。
這個問題肯定和具體的健身計劃無關,也和健身動作的次數和組數無關,真正相關的是我們對這件事的堅持程度。如果你和健身教練或者朋友一起訓練,你去健身房或者堅持完成健身任務的可能性會增加90%。當你計劃在產品中發(fā)起某項活動或者添加社交功能時,不要忘了這個原理。事實很明顯,做事就要拉上朋友一起做。
6. 默認選擇的力量
作為人類,懶惰是我們的天性,因此我們希望順著默認設置走。比如,買了新手機后,我們不會去改變基本的設置。我們會認為,思考會消耗大量腦力(但我們卻應該多思考)。因此,在面對選擇時,我們會選擇不需思考的那個選項。
如果改變日常各項物品的默認尺寸,我們的行為和動作也會隨之改變。比如,如果把超市的購物車都換成一倍大的,人們的購物量會增加40%。自從1930年以來,烹飪書中的默認食物分量每十年都會增加,隨之增加的是人們的胃口。
7. 我們傾向于選擇中杯
如果有大中小三種選擇,人們傾向于選擇中間的選項,這是著名的“金發(fā)女孩效應”。這個概念來自童話故事《金發(fā)女孩和三只熊》。金發(fā)姑娘發(fā)現了三只熊的房子,每只熊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和床。在挨個嘗試過三只熊的食物和床后,金發(fā)姑娘發(fā)現有一個要么太大/太熱,一個要么太小/太涼,只有一個是“剛剛好”。
根據之前在某個麥當勞餐廳的實驗結果,當人們在選擇飲品杯容量時,無論容量大小,80%的消費者都會選擇中杯。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在于,人們會假設中杯就是常規(guī)款。我們選擇的,總是需要最少腦力活動的那個選項,而往往這也是銷量最好的選項。